今年,上海高职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业。从一些高职毕业生人才市场看,感觉是“寒意阵阵”,令人产生疑问:高职生真的过剩了?
据《解放日报》报道:先看一个事实:今年复旦、同济、二医大等校护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供不应求,许多大医院纷纷开出优厚待遇来吸引这些学生。上海电机高专工业自动化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,目前签约率已近50%。为何?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这些毕业生的“实践能力强”。
不少专家认为:入世后,用人单位对应用技术型的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,高职这一学历层次的毕业生,其实大有用武之地。但高职生就业难也是实际情况,这与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和学校的专业、课程设置同市场需求脱节都有关系。如今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才,学历“求高不求低”是通病。一家企业招机床操作技术人员,学历要求是“本科”,“理由”是“我们用的是数控机床,专科生怎么能行?”其实目前不少高职学校都办了数控机床专业,他们与数控机床打交道的时间比本科生还多。一些企业宁可“大材小用”,其实对企业也不利。不仅待遇要提高,而且用高学历的毕业生操纵数控机床,他迟早会”跳槽“。
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,是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“致命伤”。调查显示,本市一些高职学校盲目开设餐饮、旅游、贸易、商务等专业,致使供大于求;而社会急需的电子、机械、制造等二产类专业倒日见萎缩。一些高职院校不在教材上下功夫,借用本科、中专的教材来上课。按规定,每个高职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、模拟操作的条件和实习实践活动基地,但不少高职学校难以达到这一标准。老师“黑板上开机床”,学生的操作经验从哪来?
总之,高职生不是没有市场,而是他们适合不适合市场。高职院校只有跟着市场转,毕业生就不愁“嫁”不出去。至于用人单位宁可“大材小用”的观念,最终也是需要通过市场来调节的。 |